加氣混凝土是以硅質(zhì)材料(砂、粉煤灰及含硅尾礦等)和鈣質(zhì)材料(石灰、水泥)為主要原料,摻加發(fā)氣劑(鋁粉),通過配料、攪拌、澆注、預養(yǎng)、切割、蒸壓、養(yǎng)護等工藝過程制成的輕質(zhì)多孔硅酸鹽制品。
這些加氣混凝土砌塊砌筑要點可規(guī)避常見質(zhì)量通病,提高整個工程的完成質(zhì)量。
1、加氣混凝土砌塊砌筑要求
(1)加氣混凝土砌塊的砌筑,須嚴格遵守國家標準《砌體結(jié)構(gòu)工程施工質(zhì)量驗收規(guī)范》GB 50203—2011技術(shù)指標要求。
(2)合理安排好工期,不可盲目趕工,應盡量避免在常年雨季期間砌筑。
(3)砌筑砂漿宜選用粘結(jié)性能良好的專用砂漿,強度等級應不小于M5砂漿,應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可在砂漿中摻入無機或有機塑化劑,若條件允許應使用專用的加氣混凝土砌筑砂漿或干粉砂漿。
(4)為消除主體結(jié)構(gòu)和圍護墻體間因溫度變化產(chǎn)生的收縮裂縫,砌塊與墻柱相接處須留拉結(jié)筋,豎向間距為500~600mm,根據(jù)所選用產(chǎn)品的高度規(guī)格決定壓埋2Ф6鋼筋,兩端伸入墻體長度不小于800mm,每砌筑1.5m高時應采用2Ф6通長鋼筋拉結(jié)以防止收縮拉裂墻體。
(5)在跨度或高度較大的墻中設置構(gòu)造梁柱。墻體長度超過5m時可在中間設置鋼筋混凝土構(gòu)造柱,墻體高度超過3m,厚度不大于120mm或高度超過4m,厚度不小于180mm時,可在墻高中腰處增設鋼筋混凝土腰梁。
(6)窗臺與窗間墻交接處是應力集中部位,易受砌體收縮影響產(chǎn)生裂縫,宜在窗臺處設置鋼筋混凝土現(xiàn)澆帶以抵抗變形;門窗洞口上部的邊角處也易發(fā)生裂縫和空鼓,宜用圈梁取代過梁。
(7)加氣混凝土外墻墻面水平方向的凹凸部位,如線腳、雨罩、出檐、窗臺等應做泛水和滴水以避免積水。
(8)砌筑前按砌塊尺寸計算好皮數(shù)和排數(shù),檢查并修正補齊拉結(jié)鋼筋。可在墻根部預先澆筑一定高度與墻體同厚的素混凝土,目前常用的作法是砌兩皮紅磚使上一皮留出約20mm高的空隙,以便采用與原砌塊同種材質(zhì)的實心輔助小砌塊斜砌擠緊頂牢。
(9)因不同干密度和強度等級加氣混凝土砌塊的性能指標不同,所以不同干密度和強度等級加氣混凝土砌塊不應混砌,加氣混凝土砌塊也不應與其他磚、砌塊混砌。
(10)嚴格控制好加氣混凝土砌塊上墻砌筑時的含水率。按有關規(guī)范規(guī)程規(guī)定,加混凝土砌塊施工時的含水率宜小于15%,對于粉煤灰加氣混凝土制品宜小于20%。加氣混凝土的干燥收縮規(guī)律表明,含水率在10~30%的收縮值比較小,一般在0.02~0.1mm/m。根據(jù)經(jīng)驗,施工時加氣混凝土砌塊的含水率控制在10~15%比較適宜,砌塊含水深度以表層8~10mm為宜。通常情況下在砌筑前24h澆水,澆水量應根據(jù)施工當時的季節(jié)和干濕溫度情況決定,禁止直接使用飽含雨水或澆水過量的砌塊。
(11)每日砌筑高度控制在1.4m以內(nèi),春季施工每日砌筑高度控制在1.2m以內(nèi),下雨天停止砌筑。砌筑至梁底約200mm左右處應靜停7d后待砌體變形穩(wěn)定后再用同種材質(zhì)的實心輔助小砌塊斜砌擠緊頂牢。
(12)砌筑時灰縫要做到橫平豎直,上下層十字錯縫,轉(zhuǎn)角處應相互咬槎,砂漿要飽滿,水平灰縫不大于15mm,垂直灰縫不大于20mm,砂漿飽滿度要求在90%以上,垂直縫宜用內(nèi)外臨時夾板灌縫,砌筑后應立即用原砂漿內(nèi)外勾灰縫,以保證砂漿的飽滿度。
(13)墻體的施工縫處須砌成斜槎,斜槎長度應不小于高度的2/3。
(14)墻體砌筑后應做好防雨遮蓋,避免雨水直接沖淋墻面,外墻向陽面的墻體也要做好遮陽處理,避免高溫使砂漿中水分揮發(fā)過快,必要時應適當用噴霧器噴水養(yǎng)護。
(15)在砌塊墻身與混凝土梁、柱、剪力墻交接處及門窗洞邊框處和陰角處釘掛10mm×10mm網(wǎng)眼大小的鋼絲網(wǎng),每邊寬200mm,網(wǎng)材搭接應平整、連接牢固,搭接長度不小于100mm。
(16)在墻面上鑿槽敷管時應使用專用工具,不得用斧或瓦刀任意砍鑿,管道表面應低于墻面4~5mm,并將管道與墻體卡牢,不得有松動、反彈現(xiàn)象,然后澆水濕潤,填嵌強度等同砌筑所用砂漿與墻面補平,并沿管道敷設方向鋪10mm×10mm鋼絲網(wǎng),寬度應跨過槽口,每邊不小于50mm,繃緊釘牢。
(17)頂頭磚砌體施工時,頂頭磚須在墻體砌好后7d方可砌頂頭磚,頂頭磚必須砌成斜角,角度為45°~60°。頂頭磚應根據(jù)墻體后一皮磚與梁板間的距離預制(留設高度為170~190mm)。頂頭磚用技術(shù)交底要求的灰砂磚進行砌筑。
2、抹灰要求
(1)抹灰的時間應控制在砌筑完成7d后進行,雨季施工砌筑完成和抹灰的間隔時間要根據(jù)墻面的干燥程度適當延長。
(2)抹灰前應先用鋼絲刷將墻面滿刷1遍,清除影響砂漿與墻面粘附力的松散物、浮灰和污物,隨后澆水潤濕墻面將剩余的粉狀物沖掉。為避免抹灰砂漿厚薄差異太大而引起開裂、空鼓,應將墻面低凹處修正補平。抹灰前檢查灰縫,將飽滿度不夠的灰縫補滿。
(3)抹灰前墻面應保持濕潤,含水率保持在10~15%,抹灰前可先隔夜對墻面淋水2~3次,具體情況由氣候條件確定。春季濕度大,墻體本身含水率高,只需稍微淋濕墻面即可,遇高溫和干燥的天氣則要適當加大淋水量。
(4)抹灰砂漿的選用應與加氣混凝土砌塊材質(zhì)相適應,保水性要好,宜選用加氣混凝土專用抹灰砂漿,也可選用水泥石灰砂漿,若條件允許可在砂漿中添加有機或無機塑化劑,以增加砂漿的保水性和粘結(jié)能力。砂漿強度的選擇宜由內(nèi)到外從低到高過渡,以兼顧基層材料和外部飾面的要求。
(5)抹底層灰前先進行基面處理,可選用1∶1水泥砂漿或建筑用膠水泥漿拉毛墻面,或使用專用界面劑作基面處理?;嫣幚硗旰?,在基面處理材料干燥凝固前即抹底層灰。
(6)底層灰的強度和膨脹系數(shù)應與基層相當,可選用強度較低的1∶1∶6水泥石灰砂漿,同時適當提高砂漿配合比中的中粗砂和砂的比率以減少砂漿的干燥收縮。底層灰要用抹子刮上墻,厚度在5mm以內(nèi),帶有一定壓力的砂漿被擠進孔或縫內(nèi)形成犬牙交錯的連接,既有利于抹灰層與墻面的共同工作又能使底灰適應基層的變形。
(7)底層灰稍干后檢查無空鼓、裂紋現(xiàn)象后即進行中層抹灰,厚度宜在7~9mm,砂漿可選用1∶1∶4的水泥混合砂漿,若中層抹灰過厚則應分層涂抹,每層時間間隔在24h以內(nèi)。待中層抹灰達7成干后即可抹面層灰,抹灰時須壓實抹光。
(8)抹灰完成后要做好防雨遮蓋,避免雨水直接沖淋墻面,受日照直射墻體要做好遮陽處理,必要時用噴霧器噴水養(yǎng)護。